新京报快讯(记者 吕银玲)春节短暂,假期的最后一天也要好好利用起来。2月10日(正月初六)这一天,不少市民选择到中华世纪坛传统文化季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典魅力。 2019中华世纪坛传统文化季分为主题展览、非遗展览、文化活动三个部分,包括“2019中华家风文化主题展”、“中华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展”、“‘京津冀’新年文化摄影展”等,充分展现了北京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 图为北京戏服。 摄影 新京报记者 吴江 30余位非遗传承人大聚会 在中华世纪坛一层“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展厅中,苏永革脸谱书画作品展和乔爱花指画牡丹展占了“半壁江山”。 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脸谱嵌在红色的“福”字中,和谐喜庆;脸谱化的孙悟空捧着桃子,双眼炯炯有神地凝视画外——这些都是苏永革充满创意的脸谱作品。在展厅中,他摆起一张桌子,周边围着几个小朋友,一起学习脸谱的画法。京剧《梨花颂》的旋律萦绕在左右,在前来观展的市民心中种下国粹的种子。 展厅另一侧,红红绿绿的牡丹开了满墙,那绿色是画作者乔爱花探索发明的“独家秘笈”:可食用级别的“绿色”指画颜料。身为洛阳人的乔爱花从小就爱牡丹、画牡丹,46岁时,她开始学习指画,精攻牡丹绘画。她拿出带有绒毛的特制手套给记者看,介绍道:“手指画出的牡丹立体感更强,和用笔画的效果不一样。”她告诉记者,“去年我第一次来这个展,因为是注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所以今年又来了。” 传统文化季项目组相关负责人梁辰告诉新京报记者,中华世纪坛的春节展览已连续办了三年,而今年的非遗特色尤其浓厚:“我们第一年尝试了在展馆里展览加售卖的形式,第二年根据这种形式推出了非遗的主题,但当时非遗的内容很少,地方美食和手工艺品较多,还是以售卖为主。今年我们把非遗的规模做大了,分成了三个板块。”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传统文化季以京津冀地区为核心,聚集了30余位非遗传承人在现场展示非遗技法,同时还有各种“网红”文创衍生品。这些特色展览吸引了大量游客,“初一、初二和初六参观的人少一点,有五、六千人,其余时间游客量都在一万人左右。”梁辰说。 一名小女孩在亲手制作面塑。 摄影 新京报记者 吴江 民族节日、家风承续 小众展览不遇冷 在中华世纪坛一、二层展厅,特色十足的展览还包括“我们的节日——中华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展”和“2019中华家风文化主题展”。 (责任编辑:admin) |